黄金时代不再外企在华挑战加剧
“黄金时代”不再 外企在华挑战加剧
“黄金时代”不再 外企在华挑战加剧 MBAChina 【MBAChina网讯】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不断发展,外企“超国民待遇时代”的结束,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,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。
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,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。中国欧盟商会上半年发表的《2014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》报告显示,2/3的欧资跨国企业表示在华经营越来越困难,有57%的受访欧资企业计划扩张中国业务,与一年前的86%相比,下跌幅度较大。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不断发展,外企“超国民待遇时代”的结束,跨国企业在华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,需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转弯。
跨国企业当下在中国正面临三大困境:人力成本上升、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急剧提升、中国越来越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。
当下的三大困境
跨国公司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人力成本的上升,这个趋势五六年前开始,并且还将继续。
过去5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涨了50%,甚至某些统计数据说,从2008年到2011年,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了60%。而中国的人力成本还得增加50%,才能达到人均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标准。根据中国现在要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国策,未来的一段时期内,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会超过甚至数倍于GDP的增长速度,这对企业将是很大的压力。
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制造业的转移是必然的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制造业就从欧美转移到韩国、中国台湾,90年代又转移到中国大陆,现在又向东盟国家转移。我们可以看到,七八年前,全世界大部分的运动鞋都在中国生产,但是现在在越南生产的比在我们这的要多得多。由于中国的人力成本还在上升,那么制造业向东盟和其他低收入国家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。
跨国公司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在急剧提升,过去一些年,它们也在以不同方式应对这些竞争。
十几二十年前,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基本上是各干各的,跨国企业做高端的,利润可以很高,中国企业做中低端的,毛利率不高,靠量取胜。中国企业积累了这么多年,财务实力变得雄厚,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,民企可以打入中高端市场。
跨国公司的应对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坚守高端,比如说苹果只做iPhone;一类是回应,回应又分为两种,一种是自主介入,用自己的品牌去做中端的市场,比如宝洁前几年推出的9.9元的飘柔洗发水去跟本土的产品竞争,采取“阻击”的方式,用价格战拖住本土企业,使他们没有实力攻击*市场;还有一种是用收购的方法,主动地布局,比如AB啤酒先参股青岛啤酒,再收购哈尔滨啤酒,就形成了一个高端和中低端的组合,这样可以更好地深耕中国市场。
跨国企业面对的第三个问题是,中国的法律环境、政策环境处于越来越完善的状态,这一两年的变化,是他们在过去二十年里没有看到的。
比如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,跨国公司可能认为这是选择性执法,但他们需要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中国法制趋于完善的现实;再比如汽车零部件价格也成为反垄断的对象,也是超乎以前想象的。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对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做很大的调整。
政策环境未来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事实上跨国公司不知道政府未来会怎么做,有关部门也未必知道未来会怎么样,一切还在演变的过程当中。对跨国企业来说,他们现在只能继续观望,但是他们会尽量规避已经暴露的雷区。
亟须形成新的生态圈
笔者认为,一部分低端制造业的企业没有必要在中国加大投入或持续发展,他们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。但是有的企业前景依然很好,比如前沿技术支撑的高端的制造业,以制药企业为例,完全可以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,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并且相对低廉。
笔者的判断是:中国已经不只是、而且也不应该只是“世界工厂”了,中国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,跨国公司不能短视地只看眼前的利益、从富裕人群身上谋取暴利,而应该是长期深耕细作。
跨国公司自身也需要反省他们在中国的策略,比如“撇奶油”的策略,这是指把新产品价格定得很高,力求短期赚取最丰厚的利润的做法;再比如在中国没有提供跟其他市场同等的标准化服务,这样的方式不可持续。跨国公司应该把中国市场当成与欧美市场一样重要的市场,提供最好的产品、服务条款和合理的价格。现在中国正在大力反腐和改革,社会风气也正在向好,也需要跨国公司做出与时俱进的转变。
面对各种压力,未来跨国企业会不会显著降低对中国市场的投入、甚至退出中国?一部分企业是有可能的。葛兰素史克曾经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撤出中国市场。
每个公司会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,看中国市场对自己到底有多重要,然后再看未来的政策环境会如何演变、会不会演变到触及自己生存的程度,根据这些来做决定。可以肯定的是,留下来的必须去适应新的环境,同时要跟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合作、共赢,可以联盟,也可以形成一个生态圈。笔者认为大部分的跨国公司会积极地应对,中国市场太重要了,而且他们也有空间牺牲一部分利润率。
机遇依旧存在
跨国公司在未来中国同样面临不少机遇,有两个大的方面值得注意。
一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快速地崛起,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在逐渐地养成和提升当中,跨国公司在中国不能像以前一样,依然只把注意力放在高端人群身上,更大的机会其实在中间这部分人群,他们将成为推动消费的主力,为教育、医疗和服务行业带来机遇,这些都是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其整合全球资源能力实现“中国梦”的机会,当然最好是将生产、研发整条产业链都放在中国,这是最大的机会所在。
跨国公司还应该看到,中国低端蓝领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,但中端白领的劳动力成本依然相对低,比如中国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、硬件工程师,他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不到美国的一半,跨国公司应该把中国日益庞大、越来越有经验的白领技术人群利用起来。
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,跨国公司也会慢慢适应新的政策环境,笔者相信不论政策怎么变,中国仍然会是开放的,跨国公司在中国不会不受待见,跨国企业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市场,并灵活地制定本地策略。
更多产经资讯推荐:
商院关注:首富退休后都玩什么
阿里发展能否延续上市“开门红”
精彩专题推荐:
2015MBA报考完全指导手册专题
欲了解更多关于产经资讯请点击:http://www.mbachina.com/emba/embacjzx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