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械-外书中印-机遇与挑战(一)
小故事:1条小溪,水浅鱼少。两个渔人用最原始的垂钓维系生计,虽清贫,但也悠然自得。1日,附近大河改道至小溪,水量暴涨,随之带动了小溪本来的渔业,两渔人兴高采烈,以为这是老天保佑,往后便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。翌日,当2人再次来到溪边,被眼前景象所惊呆棚户区改造就一定是要拆迁吗。原来从他乡闻讯而来的渔业公司在1夜之间在此安营扎寨,使用现代化的捕鱼养鱼设备将此地区圈为己有。两渔人现在连1个下杆的地方都没有了。背景新闻:根据05年7月,国家发布的《印刷业管理条例》第109条: 国外发行的图书允许在中国大陆境内进行印刷,印刷后在境外发行。专家预计:国内印刷本钱的低廉,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印刷中心。企业观点:笔者随机电话采访了6位京城印刷公司的老总,而他们对外书中印的看法竟截然不同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观点1:外书中印,以后就会有很多境外业务了,我们厂要抓紧时间进点新机器,招几个外语好的业务。明年就等着数美元啦。观点2:外书中印?对不起,我们厂做商业印刷的,不做书刊。观点3:老外的活,不好做,要求高,还都是外文,看不懂,做不了。观点4:对外开放会逐步升级,1天1个变化,我们厂还是要以自己为主,做好现有客户,苦练内功,抓好质量和管理,不管以后的客户是什么样子,只要我们的质量和服务做到家,就不怕没生意。观点5:活多,现在都忙不过来。观点6:外书中印对我们来说不见得是好事。外书进入了,那么外厂也会进入。中国的设备,地皮,劳动力都那么便宜,国外印刷厂在设备技术的利用,管理流程结构上都比我们先进,那么其综合本钱就会相对低廉,他们又有资金和品牌的优势,和国外客户又有感情上的基础。他们要真的来了,外单我们接不到,就是现有的国内客户也会被他们抢去1部分,我们的生存将遭到影响。笔者感言第1位老板明显是过于乐观了。外书中印,取得海外定单其实不是1件10分容易的事。第2位老板把自己的企业定位的很狭窄,入世对印刷业来说,影响效果最明显的可能就是书刊印刷了,但商业印刷也绝不会没有影响。第3位老板是1个很普遍的典型,很多国内的印刷企业现有的客户群都是国内的商业企业、出版社,依托传统的公关方式便能够取得可观的利润。中国的印刷入世是中国商业体制改革,加大对外开放这1国策中很小的1部分,是伴随着汽车、纺织品、电子产品、文化产品、食品等产业入世的后续,在全行业都在转变的进程中,守旧只能导致坐失良机。这是1个变则存,不变则亡的时期。第4位老板和第3位有很多类似的地方,过量的以自我为中心,以现有的状态为中心,大潮涌来,要想立足潮头,成为优秀的弄潮儿,仅仅脚跟站稳是绝对不行的。第5位老板生意昌盛,可喜可贺,但做企业,脚踏实地的同时,眼睛也要向前看。第6位老板的判断是很深入的,他的忧愁也不是杞人忧天强拆有补偿款吗,而是必须引发我们重视的情况。但恍如有些过于悲观。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,看阳不看阴是不对的,1样看阴不看阳也是不正确的。世界印刷工厂的潜质中国这个5千年的文明古国,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故乡。印刷生产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肥沃的土壤。 1.中国是世界第1造纸大国。工业生产接近原料产地是现在生产密集型工业的趋势。对国家来讲:出口木材—出口纸浆—出口纸张—出口印刷品—出口出版物,这5个层面的递进是1个从原料到产品的发展关系。每递进1个层面就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润,进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,更强大民族产业和更多的税收。同时对国际客户来说,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物流本钱。2.中国现有的印刷市场范围体系逐渐完善,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日益壮大,国际顶尖的设备,技术,耗材供应商纷纭驻足中国。过去中国和西方印刷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逐步缩小,并臻于相等。各个印刷企业越来越重视质量和技术。3.中国人口众多,劳动力本钱与国外相比非常的低廉。同时,中国城市建设不断规范,交通运输日趋完善,网络的普及又使得中国软性和硬性的物流基本符合了国际要求。4.中国政府的政策非常灵活,对出口贸易的帮扶力度非常的强大。西部开发策略使中国的开放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了内陆。5.中国人的勤劳,聪明,热情也是吸引国际客户的重要因素。信息来源:印贸通